低空经济迎来发展机遇
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,正快速融入经济发展大局。11月18日,在2024国际电动航空(昆山)论坛上,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业务部主任孙卫国透露,中央空管委将在合肥、杭州、深圳、苏州、成都、重庆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。这标志着低空经济进一步走向实际应用。
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,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.5万亿元,2035年可达3.5万亿元。该领域覆盖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的低空飞行活动,依托eVTOL等载体,广泛应用于通用航空、无人机物流、空中观光等场景。
政策支持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。今年1月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生效,交通运输部随后发布《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》,为低空经济奠定了法治基础。此外,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议程,一些地方还成立了专项基金支持产业发展。
在基础设施方面,截至2023年底,我国已建成通用机场449个,完成多项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系统建设,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监管和服务网络。同时,5G、北斗导航等技术赋能,为低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基础。
保险业积极布局低空经济
低空经济产业链覆盖研发制造、基础设施建设、飞行服务等多个环节,保险需求贯穿上下游。今年以来,头部财险公司纷纷布局,推出创新险种以应对新兴需求。
今年7月,人保财险发布全国首个“低空飞行器专属保险”,覆盖财产损失、第三者责任等多种风险,已为多家企业提供超5000万元保障。9月,中再产险与太保产险联合发布“低空经济第三者责任险”,填补了无人驾驶航空第三者责任保险领域的空白。此外,中国人寿财险推出了一系列无人机保险产品,涵盖警用执法、消防救援等应用场景,并与中再产险开发了运营管理平台风险保障解决方案,助力政府数字化管理。
低空保险面临挑战
尽管低空保险市场快速发展,但仍面临多重挑战。一方面,低空经济起步阶段相关数据积累不足,风险评估和保险费率厘定难度较大。另一方面,飞行器技术复杂性高,不同类型设备的风险特征各异,保险公司需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以设计针对性产品。
此外,低空经济涉及多部门协作,监管环境复杂,保险业需加强与民航、交通等部门的合作,完善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,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。
低空经济的未来前景广阔,保险业的参与和创新将成为重要支撑。但要实现全面覆盖与高效服务,仍需政策、技术和市场的共同推动。
您的信息已成功提交到公司后台,我们会尽快安排专业顾问与您联系,非常感谢您的配合,祝您生活愉快!